​滴灌通澳交所發佈「滴灌之星」系統
9 個月前
1509

【特訊】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產交易所(「滴灌通澳交所」)發佈整體市場系統「滴灌之星」,同時發佈滴灌通澳交所有關「滴灌之星」的完整規則框架並展示了第一批掛牌企業。截止9月26日,「滴灌之星」已有首批39家SPV、25家SPAC以及第一個ETF掛牌上市和交易。

滴灌通集團今日下午二時假澳門麗思卡爾頓酒店舉辦滴灌通澳交所「滴灌之星」系統發佈會,集團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集團創始人及行政總裁張高波等出席。

李小加分享構建「滴灌之星」的整體理念和創新實踐。滴灌通成立三年以來,透過自有資金系統性地在內地二百個城市投資13,000多家門店,涉及餐飲、零售、服務和文體四大消費行業的小微企業,截至去年底投資44億元人民幣,已收回20多億元資金,剩餘資金預計未來兩至三年收回。透過自有資金投資「打樣、建模」,了解相關行業的營運模式,總結經驗和教訓,建立滴灌通澳交所「滴灌之星」系統。

「滴灌之星」系統包括五個核心元素,分別是收入分成憑證(RBO)、單一資產融資載體(SPV)、特定資產組合投資載體(SPAC)、交易所指數交易載體(ETF)、收入分成份額(RBU)。與傳統股票最大的區別是,滴灌通澳交所的RBO、SPV、SPAC、ETF和RBU都是數字化的投融資載體,而不是在公司法、證券法和基金法下組織的實體公司或基金。

「滴灌之星」系統為發展小微金融市場,帶來了三大創新:一、市場結構創新:利用數字化、複製和重塑傳統股票交易市場結構,讓小微市場結構更「輕」、成本更低;二、市場准入創新:利用「高頻分紅」、「精准披露」和「實用門檻」,讓滴灌通澳交所更普惠、更包容、還安全;三、市場交易創新:利用「先滴後灌、柔性定制」的創新交易模式,讓小微融資更合理、更可行,同時更有耐心,和培育耐心資本的市場。他期待三大創新開啟徹底解決小微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歷史難題的征途;希望滴灌通澳交所能夠成為所有中小微企業實現另類上市的「夢想之地」。

李小加表示,滴灌通澳交所市場有三個典型特徵:一、這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讓「好人」持續被發現、持續被獎勵,讓「壞人」迅速被識別,迅速被淘汰;二、這是一個「同甘共苦」的市場,投資者承擔收入分成風險的「苦」,但需享受真實和高頻現金分紅的「甘」;三、 這是一個「耐心」資本的市場,投資者尋求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回報,融資者必須有耐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信用,積累業績,走向成功。期待和希望滴灌通澳交所能夠成為國際投資者全方位地參與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投資藍海」。滴灌通澳交所起步中國、放眼全球,立志成為另一座連結中國與世界的資本市場大橋。

滴灌通創始人及行政總裁張高波介紹了市場各方如何參與到滴灌通澳交所新市場,他認為「滴灌之星」的發佈,代表著對收入分成產品認知的一次巨大升級。「柔性定制」的引入,能夠更好地實現投融資雙方的交易,既可以幫到需要融資的小企業,又可以平衡風險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柔性进發的力量將給市場各方帶來全新的業務機會。

厚朴投資董事長方風雷、梅花創投董事長吳世春等首批滴灌通澳交所SPAC參與方代表,分享了各自對收入分成市場的見解。領先的RBF券商東英證券、澳門消費品牌薈真集、國際消費品牌創豐集團、內地消費品牌榮悅台、亞洲RBF機構Choco Up、頭部電商RBF投資機構OpenGMV、電商廣告投流機構飛書深諾集團、股權投資機構巨鹿資本等發行人、投資者和金融服務機構分享了參與滴灌通澳交所收入分成市場的實踐和機遇。滴灌之星操作系統顯示,截止9月26日,已經有首批39家SPV掛牌上市,包括中國大陸、澳門、香港、以及海外的消費企業和電商企業;25家SPAC掛牌上市,包括專業投資基金、券商、RBF投資機構及行業投資專家;和第一個ETF掛牌上市和交易,它的底層資產包括了滴灌通過往三年投入的一萬多家小微門店的RBC/R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