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本澳經濟依然一片低迷,加上受多種内外因素影響,本澳樓市持續吹淡風。儘管入境旅客數字不斷增加,回復到接近疫情前八九成水平,但受網購及「澳車北上」「消費北上」影響,旅客消費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疫後一年多以來,本澳舊城區商舖生意不但沒有好轉,竟然比疫情期間還差。新橋區等舊區的商舖執完一間又一間,有些地方十舖九空,情況越來越嚴重。
商舖無人吼,寫字樓和工業大廈也冷冷清清,乏人問津。連帶過往十分搶手的住宅單位,如今也每況愈下,炒家早已損手爛腳立場,本地人即時有換樓需要也暫時忍手。在種種不利因素下,澳門樓價已踏入紅線,如繼續下跌就會出現大量負資產,小業主資不抵債,到時銀行便會被逼召回貸款(俗稱Call Loan)。與此同時,持有商業物業及土地的短期銀行貸款,合約到期後銀行不再續約,從而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率增加,及影響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因素及利益,更會衍生系列澳門民生及社會問題。
去年底立法會細則性通過修改非首置印花稅法案,雖然「減辣」,但維持購買第三個或以上住宅加徵10%的取得印花稅。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困局,政府今年終於全面「撤辣」,但為時已晚。樓市從部分撤辣進而全面撤辣,但本地消費疲弱,市場欠缺「活水」及外來資金。負面因素蔓延至金融服務、家具、電器、裝修等行業。市民收入減少且身家縮水,北上消費成風,民生區商舖陸續結業,形成惡性循環,情況令人憂慮。岑浩輝宣佈參選第六届行政長官之後,社會各界人士建議特區政府重開大額商用物業的投資移民,藉此引入外地資金及吸引投資來澳,激活經濟,同時創造就業。基於各行各業經營困難,社會上有聲音希望當局適時撤銷樓市辣招,重開商業物業投資移民,革新現有法律法規,允許在澳門長期工作的外僱取得合法居留資格,讓本澳房地產市場盡快回復健康發展。
鑒於本澳居民消費外流情況越來越普遍,需引入外地「活水」,建議澳門參考鄰近地區做法,重啟非住宅類的投資移民。有人建議開放購買二千萬元以上商用物業的投資移民,吸引外地資金流入本澳,激發市場活力。在重開商用物業的投資移民計劃時,可要求外地投資者在澳居住半年或相若期限,且每年審核,才可申請本澳永久居留權。外地投資者購買了澳門的商舖、寫字樓或商業大廈,不能像以前那樣託付中介公司出租,自己返回內地;而必須在澳門居住,需要另外購買住宅物業。此舉可吸引企業投資,盤活營商環境,同時為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刺激整體內需活力,形成良好營商循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澳門的「活水」除了外來投資,還包括中國籍外地僱員。本澳有十八萬外僱,部分中國籍人士已在澳門工作超過十年,因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而不敢在澳門置業,子女也不在澳門讀書。回歸以來,這批外僱為澳門的穩定繁榮作出過貢獻,是時候考慮讓他們獲得永久居留權了。他們既有一技之長,有穩定的職業,對澳門也有深厚的感情。他們獲得澳門永久居留權之後,將以澳門為家,全家人都在澳門買樓、消費,子女在澳門入學,是澳門城市擴容的理想人選。